午間,吉林長春三道街小巷,“百年老字號”春發(fā)合飯店內(nèi)座無虛席。
“來這兒,就為了這一口兒!70歲的李寶長和老友趙明超、張玉芹相約老地方,點上一道三人心心念念的“雪衣豆沙”。
與李寶長同齡的老板董恩莉還在忙著招呼客人。許多熟客根本不用看菜牌,喊一聲“董姨”,直接點菜!把┮露股场笔堑陜(nèi)招牌,“以往點這道菜的中老年人居多,現(xiàn)在年輕人也都喜歡上了”,董恩莉說。
在“粗獷豪邁”的東北菜中,吉菜“雪衣豆沙”是為數(shù)不多的“婉約派”。
相傳乾隆帝做太上皇時,因牙口不好、腸胃不適,吃不了太硬的食物,御廚便創(chuàng)造出一道白皮紅心、綿軟香甜的“雪衣豆沙”,乾隆吃后贊不絕口。后來清朝被推翻,這道宮廷菜也跟隨曾經(jīng)的御廚回到了家鄉(xiāng)吉林。
制作“雪衣豆沙”食材簡單,只需紅豆沙、雞蛋、淀粉和綿白糖;流程也不復(fù)雜,將紅豆沙揉成球,裹上淀粉和蛋清糊,油炸后撒上白糖。然而看似容易上手的“雪衣豆沙”,曾經(jīng)卻是許多廚師“不敢觸碰的美好”。
難點有二:攪蛋清糊和控油溫。
廚師季常喜已與“雪衣豆沙”相伴22年。只見他將8顆雞蛋只留蛋清,取4根竹筷,沿一個方向攪打十余分鐘后,泡沫狀的蛋清糊可“立筷不倒”。
一般來講,徒手將蛋清打成泡沫狀需要10-20分鐘左右,而且必須一氣呵成、中間不停頓,否則氣泡難以成形。
20世紀90年代,“雪衣豆沙”曾是吉林廚師的考級菜。吉林工商學(xué)院吉林省飲食文化研究院院長夏金龍回憶說,自己做學(xué)徒時與這道菜“相愛相殺”,“每天不停地練習(xí)打蛋液、一次次試油溫,晚上睡覺時胳膊都僵得抬不起來”。
如今打蛋器的普及解放了酸爽的手臂,也令這道“宮廷菜”走進千家萬戶。不過大廚們依舊認為,徒手打發(fā)的蛋清糊才有“靈魂”。
“打發(fā)后的蛋清非常脆弱,要在消泡之前立刻裹住豆沙。油溫要掌握好,油溫過高,蛋清表面會變色,不夠潔白;油溫過低容易浸油,影響清甜的口感!毕慕瘕堈f,做好這道菜,火候的精準把控尤為重要。
季常喜在炸豆沙球時,不斷舀油澆于其上,雪白的豆沙球在油中自由旋轉(zhuǎn),圓潤飽滿。幾分鐘后,出鍋瀝油,再撒上一把綿白糖,為這道形似棉桃的甜點添上星星點點的浪漫。
食客們一口咬開軟糯的外皮,像是咬到“云朵”,細細咀嚼,豆沙餡和白糖像雪花一樣在口中慢慢融化,濃郁的蛋香隨之綻放開來。
“滿盤白白的豆沙球,代表著團團圓圓!痹诤贾萆畹拈L春人李勇說,兒時每逢過年,父親都要做一道“雪衣豆沙”,每次菜一上桌,還沒撒糖,他就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。如今這份舌尖上的“甜蜜”已成鄉(xiāng)愁。
作為吉菜傳承者,夏金龍曾帶隊赴中國澳門、法國、西班牙等地交流,“雪衣豆沙”是他經(jīng)常向海內(nèi)外嘉賓展示的絕活。夏金龍說,即使歲月更替,但傳統(tǒng)的、有記憶的味道,永遠不會消逝。(完)
(來源:中國新聞網(wǎng))
(編輯:王思博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