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吉林新聞9月3日電 (譚偉旗 袁宇宏)近日,長春市寬城區(qū)人民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家事糾紛案件。
據悉,2022年9月,冀某因突發(fā)病進入醫(yī)院治療,從入院起一直昏迷不醒,于今年3月離開人世。因其妻子高某的經濟狀況無力承擔夫妻雙方的扶養(yǎng)義務,故冀某的醫(yī)療費與護理費由其父母承擔了下來。冀某的父母在其治療期間墊付了醫(yī)療費、外購藥費、護理費。
因治療所產生的費用由保險公司直接轉賬到冀某的銀行卡里,卡內的金額需要冀某父母與妻子共同簽字才能取出。但高某拒絕簽字,并表述卡內款項應用于孩子日后上學與就業(yè)使用。老兩口無奈訴至法院,要求被告高某返還他們在冀某住院期間墊付的費用。
失去至親本就心痛,此時產生矛盾糾紛更讓人難以平靜面對。法官張艷偉在仔細了解相關案情后,及時找到了雙方情緒的“出口”。二位老人認為其承擔的醫(yī)療費與護理費是墊付,真正具有扶養(yǎng)義務的是兒媳高某,并且二人年事已高,需要這筆費用養(yǎng)老。
高某則認為自己沒有經濟收入來源,孩子剛剛出生不久,正是要用錢的關鍵時期,她對自己和孩子的未來產生深深的擔憂,所以認為這筆保險費應作為自己和孩子未來的生活一個保障。
在梳理完相關材料后,法官開始對雙方進行調解,鼓勵雙方當事人換位思考,互相體諒,攜手渡過失去親人的痛苦。在法官的耐心調解下,雙方當事人都吐露了自己的心聲,也都知曉了對方的不容易,雙方當庭抱頭痛哭。
高某對未來的擔憂在二位老人的關懷下得到了緩解,二位老人的喪子之痛也在同高某之間的親情中得到了釋放和宣泄。最終,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,重歸于好。
法官介紹,家事審判是一門彰顯司法智慧的“藝術”,既要體現司法力度,也應運用“柔情解法”。
下一步,該院將繼續(xù)發(fā)揮化解矛盾糾紛、維護社會和諧穩(wěn)定的職能作用,創(chuàng)新家事審判理念,實現法與情的良性互動,打通司法為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(完)